于文英(左)和王福菊核對買藥結算單
17張結算單見證于文英一片真心
掃碼看視頻
25日,火熱的太陽持續炙烤,曬卷了路邊的樹葉。
本報記者和于文英在建設路社區居委會剛碰面不久,于文英便提著鑰匙要出門。
“您去哪兒呢?”記者問。
于文英已走到了記者前頭,回答:“去‘王媽媽’家,她打電話找我。”
“我看見她就高興”
“王媽媽”是88歲的王福菊,遼寧人,家住開發區·鐵山區鐵山街道建設路社區礦一路5棟。21歲時,為支援武鋼建設,王福菊從東北來到鐵山,在大冶鐵礦工作直至退休。
10多年前,獨居的王福菊在社區娛樂時認識了于文英。她聽說于文英幫一些社區老人保管著家里的鑰匙,就試探著詢問:“我也經常忘帶鑰匙出門,你能也幫我保管一把鑰匙嗎?”
于文英爽快答應了。
王福菊有3個孩子,兒子常住上海,2個女兒都在國外。鑰匙交給于文英,王福菊的家里也多了不少樂趣。“每次她一來,就‘王媽媽’前、‘王媽媽’后地喊,我看見她就高興。”王福菊說。
老人還告訴記者,于文英性格爽朗,不僅給她帶來了歡樂,還常常幫她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幫忙交水電費。“家里的水電費還剩多少,大概啥時候可能會欠費了,她比我還要清楚。”王福菊說。
幫忙買菜。“想吃啥新鮮蔬菜了,給她打個電話,一會兒就送到。”王福菊邊說邊豎起大拇指。
和于文英越熟悉,王福菊越不忍開口,“她好忙,保管了好多鑰匙,我怕給她帶來麻煩。”老人吐露心聲。
記者身旁的于文英立即接過話茬:“哪有的事,我是順道來看看!”
持續4年幫老人買藥
王福菊血壓高,需要長期服藥,每個月要買3種藥,共12盒。
原本,她總是自己步行前往大冶鐵礦醫院買藥。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買藥這件事成了難題。
“從家到醫院,要走10分鐘;每次到了醫院,需要排隊等待,還經常買不著。”她告訴記者,2020年,她將自己的醫保卡也交到了于文英的手上,委托于文英幫忙。
“為啥想到找于文英呢?”記者問她。“她干事利索,我信得過她。”老人說。
從那時起,于文英每半個月左右就會給她送一次藥。
每次買藥,于文英不僅準時,還總是想方設法地幫王福菊省錢。“這個藥,我自己買一盒要20多元;文英買一盒,便宜了3元。”王福菊指著茶幾上的一盒藥說,于文英會比對價格后再做選擇,有時甚至會跑多家藥店,盡可能替她節省開支。
這一細節,讓老人感覺很溫馨:“文英是個好孩子,很貼心。”
今年3月,王福菊得知,自己醫保卡中余額不多了,就給了于文英600元現金。“不能讓她幫我跑腿買藥,還要貼錢。”老人說。
最近一段時間,王福菊估算著,給于文英的600元買藥錢差不多花完了,就頻繁給于文英打電話,催促她盡快來家里一趟。
17張結算單見真心
7月25日,于文英帶著一個信封,來到了王福菊的家中。
一進門,她先攙扶王福菊坐到沙發上,隨即自己也來到了王福菊身邊,將17張捆扎在一起的買藥結算單和179.5元現金攤放在茶幾上。
其中,有4元5角是硬幣,還有一張手寫的消費明細。
于文英反復數了好幾遍,抬頭望著王福菊說:“王媽媽,這是這幾個月買藥的情況,我詳細給你講一講。”
王福菊的臉上泛開笑容,回答:“你辦事,我放心!”
記者注意到,這17張買藥結算單,被于文英按時間順序裝訂在一起;有些結算單中,還分別標注有醫保卡結算和現金結算的數額。除買藥結算單外,還有一張手寫的消費明細,里面詳細記錄了每次買藥的品類、數量、單價和總價。
“幫老人跑腿,可不能有私心,謀私利。”于文英解釋,自己寫得清清楚楚,老人才能明明白白。
王福菊拉起于文英的手,重復說道:“好孩子,你辦事,我放心。”
屋內,兩雙緊握在一起的手,還有兩顆貼近的心。
(記者 陳子才/文)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