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把鑰匙,40個“爸媽”!7月23日,鐵山街道建設路社區于文英堅持18年,義務照顧社區老人的事跡讓人感慨。(東楚晚報7月23日、24日報道)
打掃衛生、洗衣做飯、侍病喂藥、關懷陪伴……這是很多親生子女都難以做好的事情,于文英卻堅持了18年,這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
一個人的精力要有多大,才能夠“1個女兒”照顧好“40個爸媽”?“我退休了,沒啥事。多去老人們的家里走動走動,不僅幫助了他們,對自己的身體也好”,這是于文英的回答。
因為把老人們照顧得好,深得居民們的信任,周邊勝利路社區、九龍洞社區的老人們也聞訊而來,要找“小于”保管家里的鑰匙。目前,在于文英的帶動下,她的老伴徐長良也成了志愿者,建設路社區組建起了“紅馬甲”助老志愿服務隊,72歲的退休電工郭霞、71歲的退休檢修工李湘蘭……大家都積極參與進來。
老人們的“好女兒”、社區里的“好黨員”、居民們的“好榜樣”,于文英的事跡,踐行著老有所為,讓老人老有所養,弘揚著孝老敬親,呈現出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影響一片人的正能量,建設路社區黨委副書記董凌燕說“于文英是社區里的溫情紐帶”。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96億。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關愛老人是當前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剛剛閉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中提出,要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
在政策大力扶持下,黃石的養老服務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如遍布各地的“愛心食堂”、“老年大學”等等。但政策是普惠性的,在政府和社區難以企及的地方,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和補充。
一個“女兒”40個“爸媽”,弘揚的是孝老敬親的優良傳統,閃耀的是道德的光芒。讓我們以于文英為榜樣,共同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氣。
(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