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鐵山區實施一體化發展。這里既有入駐企業,也有村灣和社區——“鄉”“城”混合樣態的村居成了基層治理的難點。
從“村民”轉變為“市民”,如何重塑共同體意識?
3月9日,在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深化“下基層 察民情 解民憂 暖民心”實踐活動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村莊、社區尋找答案。
破題“干部忙招商 村民忙賺錢”
挺起“主心骨”聚起眾人心
“干部忙招商,村民忙賺錢。”太子鎮世英村村民這樣形容開發區里的農村。
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迅速發展,大伙兒“荷包”越來越鼓,家園環境、治理水平卻相對落后。近年來,世英村以“共同締造”理念推動村居治理,首先解決的便是激活群眾的“主心骨”。
該村堅持黨建引領,由黨員帶頭,下灣組、解民憂,抽出精力為村民“謀幸福”。為解決白天村民多外出、人難找的問題,該村推行“村居夜話”機制,以灣組為單位,利用夜晚茶余飯后空閑時間,共謀村莊發展,解決急難愁盼。
去年,世英村新建一座健身廣場。當年8月,村民在灣組夜話中提出,由于缺乏管理,常有汽車駛入,甚至撞倒廣場健身器材。經商議,村里加裝護欄,周邊住戶組成廣場管理小組輪流值守。
在社區,同樣有一批“主心骨”。早年,勝利路社區環境臟亂差,有居民在廢水池旁開菜地。去年初,居民們提議將廢水池和菜地改造為停車場,80歲的李師傅一家家上門做工作,成功勸說各家配合改造。
當地居民說,李師傅是網格黨支部書記,熱心快腸,威望高。勝利路社區每個樓棟都有這樣一位熱心的“李師傅”。
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構建“鎮黨委—村黨組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聯系戶(中心戶)”農村四級組織體系和“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社區五級組織架構體系,同步組建覆蓋城鄉社區、農村的“五會一隊”等自治組織356個,通過黨組織引領,黨員示范帶動,引導群眾參與自治。
破題“房前屋后事 事事不關己”
激活“鄰”聚力 締造幸福景
汪仁鎮劉鋪村王興時灣緊臨黃陽公路,距黃石城區僅10余公里。村灣內,一方堰塘坐落在中央,堰塘邊是白墻黛瓦的民居。
村民王永旺家便在堰塘邊,家里有個開放式客廳,成為村民議事、休閑的好去處。王永旺說,村民常來走動,關系越來越親密。
村干部介紹,這幾年,地方經濟發展起來,可人和人的感情卻生分了,“村子整治環境,群眾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交給環衛工人。只要不觸及自身利益,房前屋后事,事事不關己。”
針對這一現象,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以共同締造為契機,從鄉村環境“微改造”切入,用最美庭院點亮最美鄉村,調動村民的主體意識,激發村民內在活力。同時,引導村居成立村莊理事會、監督評議隊、志愿團等自治組織,開展各類活動融洽鄰里關系,潛移默化中將“你和我”轉變為“我們”。
鵬程社區是村改居社區,4100多人住進了樓房。如今,社區居民建立起5個“朋友圈”:“商戶圈”是社區商戶的“家”,共同做好店鋪內外衛生保潔;“車友圈”的好友各自劃定好停車位,規范停車;“育兒圈”里的寶爸寶媽最活躍,利用空地建起“雛鷹農場”,以“大手牽小手”維護社區環境;“健身圈”“文化圈”里活動豐富,籠絡一大批粉絲居民。
鵬程社區工作人員羅春霞說,社區營造“鄰聚你、零距離”的幸福氛圍,居民從扮靚“我家”邁向幸福“大家”的共同追求。
破題“城市融不進 農村回不了”
因地起家園 構建“家”文化
走進章山街道下劉灣,一幢幢農家院落干凈整潔,瀝青道路寬敞平坦……一派安居樂業的和諧圖景。
下劉灣所屬的龍山村,因發現石龍頭舊石器時代遺址而聞名,從清康熙年間遷居此地的百姓開始,一直有“禮”潤人心、崇“禮”向善的淳樸民風,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說起村里的新變化,村民們紛紛指著新建的“愛心食堂”。
去年,村民們在灣組夜話上商量著辦一間愛心食堂,保障12名獨居老人、22名留守兒童的一日三餐,但缺少合適場地,村民劉乾坤將自家的房子拿出辦食堂。此后,村里通過“鄉賢捐一點、留守老人子女出一點,村集體補一點”的模式辦起食堂,讓老幼群體“2元吃飽、3元吃好”。
龍山村黨總支書記張寶山說,村民們出資出工出力建設口袋公園、愛心食堂,把石龍頭、暖水井等遺址打造成傳統文化教育場所,共同打造一處極具特色的溫暖港灣。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等發生改變,部分人有著對“城市融不進,農村回不了”的擔憂。為此,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鼓勵各村(社區)因地制宜,營造極具特色和辨識度的文化空間和村居,提升居民對“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大王鎮貴灣村,藍天白云、灰瓦白墻倒映進一池河塘清水中。“過去生活污水排到水塘,氣味難聞。”村干部李群澤說,去年村里建成污水處理站,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管網,荷塘水質好轉。村民在塘邊修起涼亭和步道,再現家鄉荷塘月色美景。
“因地制宜地‘特色化’打造,才是締造幸福家園的應有之義。”李群澤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磊 通訊員 胡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