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景區
“數”說文旅
1.75億元 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5.34%、27.3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引客入黃”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75億元。
1000余場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發展,新建3家“黃石書房”和16個圖書流通點,提檔升級24家文化站(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000余場。
80余項 舉辦“5·19”中國旅游日、西塞神舟會、環中國自駕游集結賽等80余項文旅特色活動,持續釋放消費活力。
(注:以上為2024年數據)
3月24日,黃石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肖婷在參加“奮進第一方陣 建功支點建設·書記訪談”全媒體系列訪談中提出,全市文旅系統將進一步增強支點意識、提升發展標桿,圍繞推動文化創新發展戰略,堅持“三個聚焦”,努力在推動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整體提升中奮勇爭先、擔當重任。
堅持“三個聚焦”
激發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活力
問:全省“新春第一會”提出,要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整體提升支點的文化影響力。對于這一點,市文旅部門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
答:文化創新戰略,賦予了支點建設豐富的人文內涵、文化底蘊和文旅支撐。按照市委提出的“聚焦聚力文化資源保護和文化創新發展,豐富城市內涵品質,打造武漢都市圈周末休閑目的地城市”目標要求,我們將圍繞三個“聚焦推動”,進一步激發全市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活力。
一是聚焦文化創新發展,助力文化強市建設。以文化強市建設為主線,以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發展為引領,以完善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為著力點,通過實施黃石礦冶文化、紅色文化和長江文化溯源闡釋工程,開展文藝賦美、文化傳承系列行動,強化文物保護利用和非遺傳承,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發展優勢。
二是聚焦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文旅提質增效。加大項目建設,統籌形成一批文化地標型、園區平臺型、龍頭帶動型等重點文旅項目。深化“文化+百業”“百業+旅游”融合發展,推動文化、旅游與教育、體育、科技、康養、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雙向帶動,延伸產業鏈、催生新業態、創造新價值,讓文商旅、文體旅、農文旅等融合業態蓬勃發展。
三是聚焦消費品質提升,推動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設。注重品牌塑造,強化活動牽引,統籌全市全系統資源,精心梳理消費場景、集成惠民政策,實施文旅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大力培育演藝經濟、賽會經濟、非遺經濟、夜間經濟等業態,推出一批看得見、買得到、帶得走的“伴手禮”,全力推動文旅消費提質擴容,助推武漢都市圈周末休閑旅游目的地建設,確保省市委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擦亮“黃石樣本”
推動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
問:省委提出要加快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黃石在這方面有哪些考慮和打算?
答:黃石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和資源稟賦,在全省文旅發展格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獨特,我們要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堅定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心信心,聚焦市委提出“打造武漢都市圈周末休閑旅游目的地”城市定位,在全省奮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實踐中擦亮“黃石樣本”,我們正在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設。
一是加強資源整合,構建旅游目的地建設“高度”。全面貫徹落實省委、市委新春第一會精神,整合文旅與工業、教育、交通、農業、商務、衛健、體育等多部門資源,壯大賽會經濟,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體育、教育旅游精品線路、賽事和基地,更好地將賽會活動的參與者轉化為旅游者、消費者。發展非遺經濟,構建非遺產業培塑體系,探索“非遺+時尚”“非遺+國潮”“非遺+青創”新模式。加大差異化供給,針對親子、青年、銀發等不同年齡群體消費需求,以A級景區為核心,串聯歷史街區、公共場館、商圈等特色點位和非遺項目、文物古跡、特色美食等優質資源,精心打造山水旅游、都市休閑、文博體驗、地礦研學等精品旅游產品線路,立體化展示黃石城市魅力。
二是加大融合創新,拓展產業發展“寬度”。全面推進“山水+旅游”“工業+旅游”“田園+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等旅游新業態發展,創新布局更多體驗式、參與式、有較強市場吸引力的新產品。推進文化旅游品牌創建,加快培育一批文旅綜合體、文旅消費集聚區、鄉村旅游樣板帶,通過集中力量實施一批特色鮮明、品質優良的高標準文化旅游項目,不斷推動資源優勢持續轉化為產品及產業優勢。
三是加大要素保障,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溫度”。構建全市互聯互通、優質高效、一體協作的綜合立體旅游交通網絡。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旅游標識標牌“微改造、精提升”行動。推動特色酒店和民宿品牌化發展。健全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提升服務水平,讓“頭回客”變“回頭客”“過路客”變“過夜客。
實施“六大舉措”
聚力打造武漢都市圈旅游目的地
問:2024年,全市文旅事業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繁榮向好的良好態勢,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表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速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市委把今年確定為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的“整體提升之年”。文旅部門有哪些落實具體舉措呢?
答:對標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推進。
一是規劃引領聚力。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全市文旅工作將聚力服務支點建設大局,主動融入全市發展大勢,錨定建設武漢都市圈周末休閑旅游目的地目標,圍繞創建5A級景區、培育文旅新業態、抓好品牌塑造等具體任務,精心推進文旅規劃編制工作。
二是文化創新聚魂。實施文化傳承和文藝賦美兩項行動。以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牽引,推進文物保護利用,構建非遺產業培塑體系,促進黃石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大文藝精品創作,打造20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開展1000場文化惠民活動,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新發展。
三是文旅融合聚能。深化文旅體商農教聯動,推動“文化+”“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文旅新業態、新產品和新場景。推進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等旅游市場細分領域發展,加大文旅項目建設,積極拓展文旅招商途徑,扶持一批示范帶動性好、成長性強的文旅企業進規進限,提升文旅供給力,持續擴大旅游市場規模。
四是品質提升聚新。加大政策上新,發放“文惠卡”和文旅惠民消費券,引導支持A級旅游景區推出消費券等促銷措施。加大活動上新,組織開展百家旅行社采風、非遺項目展示大賽、導游大賽等特色活動,實現“周周有活動、月月有節會”。加大產品上新力度,圍繞培育高能級景區景點,力爭創成一批國家4A級景區、3A級景區,構建全鏈條文旅產品供給體系。
五是品牌創建聚流。圍繞講好黃石故事,深化對武漢都市圈和周邊省市等客源地營銷,加大“引客入黃”政策力度,推出精品旅游線路,立體化展示黃石魅力。聯動新媒體平臺和文體娛名人資源,推動活動“流量”變成城市“能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增量”。
六是強基提能聚智。以“干部素質提升年”為契機,深化中央八項規定學習,深入開展“六大行動”,讓干部隊伍始終保持好狀態、高標準、快節奏,鍛造高素質專業化隊伍,為服務保障支點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記者 李艷芳/文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