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社會福利中心(資料圖)
“數”說民政
5.46億元 全市共有6.49萬名最低生活保障對象,6591名特困供養對象,發放金額5.46億元。
5653萬元 為全市2.14萬名困難殘疾人和2.96萬名重度殘疾人發放兩補資金5653萬元。
8285萬元 認定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413人,發放各項資金8285萬元。
100家 全市累計建成老年幸福食堂100家,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適老化改造2619戶。縣鄉兩級養老服務中心38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862
(注:以上為2024年數據)
3月21日,黃石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荷泉在參加“奮進第一方陣 建功支點建設·書記訪談”全媒體系列訪談中提出,全市民政系統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辦好民生實事,增進民生福祉,為推動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整體提升、服務推動全省支點建設貢獻民政力量。
不斷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問:黃石民政工作連續多年獲得全國表彰或民政部肯定。新的一年,圍繞市委提出的推動支點建設實現“整體提升”,黃石民政部門如何擔當作為,有哪些謀劃部署?
答:市民政局作為市政府重要民生部門,將緊緊圍繞市委工作部署,強化支點意識,抬升發展標桿,持續改革創新,持續攻堅克難,不斷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一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老齡工作體制機制,加快建立全市老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各級老齡委和老齡工作機制統籌協調作用,形成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大格局。積極打造“銀齡行動”品牌,大力發展旅居養老產業,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積極培育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夯實居家社區養老基礎,全面鋪開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試點,推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不斷完善智慧共享的多元養老服務體系。辦好民生實事,持續提升養老設施供給水平,推動全市老年助餐點布局合理,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全力抓好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強化老齡產業監管,切實維護全體老年人合法權益。
二是兜牢兜好困難群眾基本保障,不斷完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扎實推進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搭建黃石市服務類社會救助信息化平臺,不斷拓展惠及人群和服務范圍,加快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方式。全面落實社會救助政策,協調財政部門進一步調整提高低保、特困、孤兒等各項救助標準。大力推進精準救助,常態化運用“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方式推進社會救助工作,加強與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比對篩查,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做到應救盡救。
三是不斷完善精細可感的社會福利體系。持續深入開展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境兒童納入保障范疇,為有需求的困境兒童提供有針對性、有效性、個性化的心理健康關愛服務,常態化開展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監測摸排,制定發布流動兒童關愛服務清單。深入推動“童伴媽媽”“童心領航”“千天童行”等兒童早期發展項目,讓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獲得更多的優質服務。擴大“精康融合行動”試點范圍,推動全市所有縣(市、區)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登記康復對象接受規范服務率達60%以上。
四是推進社會事務共治共享,不斷完善優質普惠的社會治理體系。積極推動綠色殯葬改革,統籌推進四級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盡快補齊黃石城區公墓供應短板。進一步加強鄉村地名管理,形成1-2個本地特色“鄉村著名行動”亮點案例,營造傳承保護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圍。推進婚姻登記制度改革,逐步實現內地居民婚姻登記“全國通辦”。爭創全省婚俗改革試點,打造“甜蜜經濟”產業集聚園區。持續開展社會組織建功先行區三年行動,重點培育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公益慈善等領域社會組織。鼓勵支持社區慈善、互聯網慈善發展,不斷培育壯大公益慈善事業,推動公益慈善資源更多惠及困難群眾。
守護“一老一小”增進民生福祉
問: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抓住“一老一小”這個重點,更加精準有效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在加強老年人和兒童保障服務方面,黃石民政部門有哪些具體措施?
答:守護“一老一小”事關萬千家庭福祉,也是民政部門的工作重點。
一方面,推進養老服務改革發展。以供應鏈思維豐富老年需求供給,圍繞養老市場、金融助力開展延鏈補鏈強鏈,激發養老領域新質生產力。籌備舉辦銀發經濟市集活動,爭取培育規模化銀發經濟企業3家以上,大力發展旅居養老,擬新培育規模化旅居養老企業3家。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全市“一張網”,力爭全市注冊用戶達到5萬人,服務工單量完成10萬筆。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規范老年人優待證辦理,做到應辦盡辦。高質量完成民政部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2025年擬建設完成1000張以上家庭養老床位,擬申請完成居家上門服務2500人次以上。完成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000戶。推進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整合閑置資源繼續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擬新建養老服務綜合體6個,提升改造農村互助照料中心10個,新建老年助餐食堂30個。開展星級評定,全市養老機構等級覆蓋率提升至80%。
一方面,提升兒童保障服務水平,加強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能力建設,加快實現專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運行管理。健全黃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信息處置平臺建設,利用信息處置平臺及時掌握困境兒童及其家庭相關問題線索,做到精準保障。加強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支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建設,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詢和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風險評估,及時介入處置,確保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心理健康篩查建檔覆蓋率達到100%。推進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助學助醫項目,全面落實委托照護責任確認書簽訂和監護責任履行全覆蓋。加強兒童主任隊伍建設,分級分層開展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培訓,培訓覆蓋率達到100%。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問:近年來,黃石市社會救助工作連續承擔了告知承諾制、服務類社會救助兩個全國性試點,在全省有地位、全國有影響。新的一年,我們如何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上提質增效?
答:社會救助是底線民生,關系困難群體的切身利益。今年民政部門將進一步加大服務保障力度,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一是提標擴圍,堅決兜住民生底線。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穩妥調整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將一年內申請社會救助未獲批、動態退出低收入人口不滿兩年等對象作為防風險數據納入監測數據庫,實現對低收入人口監測范圍從“在冊對象”向“潛在對象”拓展。
二是多元服務,堅決兜好民生底線。以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為契機,結合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需求評估、資源匹配、精準服務、監管有力”的服務類社會救助運行機制,各縣(市、區)充分挖掘當地優勢資源,打造“一縣一品”服務類社會救助品牌,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會同相關部門以大冶、陽新為試點,推進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三是規范運行,堅決兜準民生底線。嚴格社會救助“逢進必核”原則,建立“線上+線下”聯動核查制度。線上依托黃石市居民家庭經濟核對系統,全面核查社會救助申請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線下規范落實家境調查、鄰里訪問等審核審批程序,規范政策落實。持續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綜合治理,暢通監督渠道,強化建章立制,形成長效管理。(記者 吳海峰)
編輯?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