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型綠色智能表面處理產業園
“數”說下陸
327億元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7億元,增速12.9%。
130.2億元 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30.2億元,增速30.1%。
137.5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137.5億元、占GDP比重達42%,總量、增速、占比均為全市第一。
2.7萬戶 全區市場主體突破2.7萬戶,同比增長21.5%,企業類市場主體占比達32.8%。
344家 在庫“四上”企業達344家,其中限上商貿企業達132家。
(注:以上為2024年數據)
3月7日,下陸區委書記宛小林在參加“奮進第一方陣 建功支點建設·書記訪談”全媒體系列訪談中提出,該區將錨定“加快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品質下陸”的工作要求,加快建成高品質宜居新城區和高質量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聚焦“支點建設”發力 加快建成“兩區”
問:市委將2025年確定為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的“整體提升之年”,把全部工作向“服務推動全省支點建設”聚焦發力。下陸如何在支點建設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
答:全省“新春第一會”吹響了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沖鋒號角,全市“新春第一會”要求把全部工作向“服務推動全省支點建設”聚焦發力,推動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整體提升。立足下陸實際,我們的定位是加快建成高品質宜居新城區和高質量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一方面,城市人口正向下陸區加速聚集。下陸區位于城區中心腹地,交通區位條件好、山水資源稟賦佳、規劃建設起點高、城市發展空間大,既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居民改善型住房主要聚集區,還是人口持續流入的宜居新城區。近年來,我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聚焦“一老一小”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著力擴大優質消費供給,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2024年,全區市場主體同比增長21.5%,企業類市場主體占比達32.8%。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30.7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7%。近3年來,下陸平均每年凈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400余人,常住人口持續凈流入4萬余人。
另一方面,產業轉型加快推進。下陸區工業基礎雄厚,是國家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示范區、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省級承接銅產業轉移示范區。2024年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30.2億元,增速30.1%,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達18.7%。創新活力迸發,轄區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9家,占規上工業企業比重40.8%;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1家,高新技術企業占規上工業企業比重達53.5%;2024年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37.5億元、占GDP比重達42%,總量、增速、占比均為全市第一。3年來,下陸區通過推進發展動能轉型、空間布局轉型和產業結構轉型,全區凈增“四上”企業95家,在庫“四上”企業達344家。下陸以占全市1.48%的國土面積,承載了10.7%的常住人口,貢獻了14.2%的GDP。
實施重點攻堅 突破性推動整體提升
問:推動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建設整體提升,下陸如何重點攻堅突破?
答:貫徹省、市“新春第一會”系列部署,要緊緊錨定市委關于“加快產業轉型、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品質下陸”的工作要求,以重點攻堅突破推動整體提升。當前重點是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銅產業延鏈強鏈上下功夫。聚焦銅冶煉及精深加工這一主導優勢產業,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步伐,在支持鏈主企業技改提能的同時,在產業鏈上游重點布局再生銅項目,在產業鏈下游重點圍繞華中銅業優勢產品,招引鏈上企業就地聚集,推動“華中銅谷”建設取得明顯突破。
二是在東方山文旅項目串珠成線上下功夫。圍繞大健康目標定位,緊盯文旅資源向文旅產品轉變的主攻方向,積極打造“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條,加快推進東昌閣深度轉型、桃花裔總部基地、東方梵園、素食文化養生館、益朵港餅文創基地、山中花谷、八角樓特色文化街區等項目建成運營,大力開發系列文創產品,持續滿足游客多元化消費需求,真正把“文旅流量”變成“消費增量”。
三是在跨境電商賦能本地制造業上下功夫。依托黃石跨境電商綜試區,按照“建生態、引龍頭、聚產業”的思路,積極招引抖音、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企業入駐,帶動更多知名跨境電商企業實現集聚發展,全力創建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發揮園區全產業鏈條配套優勢,有機整合全市乃至武漢都市圈外貿資源,賦能本地制造業更高效率、更低成本跨境“出海”。
四是在城市功能品質持續提升上下功夫。加快啟動4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和老舊小區改造,持續改善城市形象;加快推進白馬山二小、青龍山公園二期、中都酒店、寶鋼商業綜合體等項目建設,持續補齊功能短板;以“三方聯動”為載體推動基本治理單元健康可持續自治,以“一老一小”為重點推動便民服務更加完善,以“五情”處置為抓手牢牢把握基層治理工作主動權,打造居民生活幸福感最強的治理高地,促進人口持續凈流入。
圍繞“三個重點”做好攻堅突破支撐保障
問:推動高品質宜居新城區和高質量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攻堅突破,下陸如何做好支撐保障?
答:推進重點工作攻堅突破,關鍵是抓好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科技創新,強化要素保障。
具體來講,一是著力推進招商引資,強化產業發展支撐。依托表面處理產業園、臨空跨境電商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等特色專業園區,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持續壯大銅冶煉及精深加工、循環經濟、高端裝備、跨境電商等優勢產業集群。
二是著力推進重點項目投產達效,強化有效投資支撐。以5個省級重點項目為牽引,緊盯時間節點、加強統籌調度,確保2025年新開工重點項目82個,建成項目67個,打造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著力推進低效“三資”盤活,強化要素保障支撐。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優化資源配置、創新方式方法,盤活紡機、省拖、新興管業等低效利用廠房。同時,壯大國有“三資”底盤,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做實高質量發展的要素保障。
強化爭先意識 營造實干快干發展氣場
問:下陸如何強化爭先意識,為加快建成武漢都市圈重要增長極作出更多貢獻?
答:下陸區將以“干部素質提升年”活動為契機,在千錘百煉中打造堪當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營造實干快干、創先爭優的強大發展氣場。
一是抬升發展標桿。實施“對標先進、爭創一流”活動,引導全區廣大黨員干部保持一流的精神狀態、樹立一流的工作標準、爭創一流的發展業績,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當先鋒、打頭陣。
二是完善過程管理。按月將全年目標清單化、項目化,實行“周比曬亮”“月調度”“季考核”,實名制通報責任領導、“點穴式”指出存在問題、全過程督促指導落實,在抓實過程管理中確保全年目標圓滿達成。
三是優化營商環境。以控制成本為核心、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抓手,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深化“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持續完善“雙千”“周六工地日”等政企溝通聯絡機制,千方百計幫助企業紓難解困、降本增效,著力打造市場主體體感最好的營商環境高地。
四是樹立鮮明導向。樹牢以實績論英雄的選人用人導向,讓有為者有位、實干者實惠、吃苦者吃香、優秀者優先。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健全完善盡職減責免責、容錯糾錯、澄清正名等機制,旗幟鮮明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負責,引導干部隊伍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干事創業上來。
記者 張瑾 通訊員 向前啟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