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烤年火,放鞭炮;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的磕頭,老輩的給錢;拜新年,興致高,一拜阿公福壽高,二拜阿婆永不老,三拜阿爸阿奶身體好;全家人兒都拜了,歡歡喜喜吃年糕。”
每年回鄉過年,走過兒時的舊街小巷,眼前總會浮現出童年時代過年的歡樂情景,耳邊仿佛響起童謠瑯瑯的回聲。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童謠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度過了春節,度過了充實而愉快的童年。
進入臘月,家鄉湛藍的天空總是繚繞著裊裊炊煙,空氣中彌漫著濃厚而古樸的喜慶氣息,堆積在男女老幼臉上的笑容始終讓人感到溫暖和和諧。一片洼地,一坎山梁,一棵樹木,一株枯草都能綻放出臘月幽香的氣息。走進臘月,似乎都聽到了新年的腳步聲。這時的過年童謠此起彼伏,孩子們開始比賽唱童謠,其中少不了我的聲影。
我和伙伴們常在寶石河邊的草地里玩分伙打仗和賽過年童謠。分伙打仗名為打仗,卻是地地道道的文戲,童謠貫穿游戲的始終。一開始,伙伴們圍成大圈圈,嘴里念:“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龍燈,踩高蹺,迎財神;大家樂陶陶,大家一起分伙打仗迎接新年到。”然后劃拳分伙,一邊劃,一邊念:“先出拳,后出叉,三娘娘,管金釵,阿珠婆,種黃瓜,六六順,小娃娃。”平均分成兩隊后,大家手拉著手,輪流派出隊員來打仗。打仗就是隊員用手分開另一隊成員拉著的手,分開了就可以帶一個人回隊,分不開自己就得留下,因此力氣大點的一隊最后總會取勝。打仗過程很熱鬧,女孩子上來打,大家不停地笑著念:“牽緊索,鎖銅鎖,打開大門放家伙。皮鞋看,草鞋穿,接個大姊來過年啰。”女孩子力氣小,一般都留下來“過年”了。男孩子上來打,大家又笑著念:“黑老鴰,脖子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搟白餅,卷紅糖,只叫媳婦來先嘗。”最后輸的一方,男孩子就罰翻跟斗,打燕子翻身,女孩子就罰念童謠,跳手帕舞。女孩子于是紅著臉一邊跳,一邊念:“米碗子,放白糖,核桃棗兒大把嘗,渾身上下穿洋洋,瓜子花生兜內藏,誰磕頭誰就受表揚。”分伙打仗一結束,立刻賽童謠。這個念:“過年啦,貼花啦,滿窗子,都紅了。貼個貓,貼個狗,貼個小孩打溜溜,貼個老爺貼煙頭,貼個沒牙老滿窗走。”那個接:“新年到,放鞭炮,鞭炮蹦蹦跳,新年真熱鬧。新年到,哈哈笑,新年長一歲,祝我個子快長高。”這個唱:“新年到,真熱鬧,大紅燈籠墻頭掛,倒貼的福字門上掛,爆竹聲聲震大地,絢麗的煙花沖云霄,細伢穿著新衣蹦蹦跳,大人看著樂呵呵。”這個喊:“過年好,過年棒,人人見了微微笑。祝你新年身體好,一聲祝福暖心房,大家齊聲過年好!”那個唱:“拉大鋸,扯大鋸,阿婆門前唱大戲。瓜女子,請女婿,孫子也要跟著去。跳呀跳,鬧呀鬧,新年要來到。女伢要戴花,男伢要放炮。小妹妹,嚇一跳,快快逃,快快跑,炮傷人,不得了。男伢上房又爬高,女伢可愛又手巧。阿公過年戴氈帽,阿婆過年穿花襖。過年平安走順道,老老少少樂逍遙。”這個做著騎馬動作念:“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手里提槍又拿刀,驅邪扶正又降妖,門神門前把家保,大鬼小鬼都逃跑。”那個做著張貼手勢接:“木窗子,框架擺,貼個公雞鬧白菜,年貨多得用車載,阿公出錢婆婆買,貼個蝙蝠落窗臺,歡歡喜喜新年來,貼個荷花蓋金魚,家家年年慶有余,八仙過海四季景,葡萄百子七星明,喜鵲鬧梅鹿鶴順,春夏秋冬交好運,桃紅壽龜喜臨門,梅蘭竹菊護花神,佛手蓮花貴堂金,四季如意牡丹根。”路過的叔叔嬸嬸也被孩子們的童謠吸引了,停下腳步來欣賞,微笑著連連點頭。幾只狗兒聞聲跑來趕熱鬧,調皮地在孩子們之間來回穿梭撒歡兒,惹得幾個女孩子尖叫呵斥,男孩子哈哈大笑。
我的童謠絕大多數是鄰居龍鳳婆婆教的。龍鳳婆婆時不時來我家嘮嗑,臘月打豆腐忙活時節,她過來幫忙添柴生火,一邊給我們講神話故事,并教我念:“伢兒伢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而鄰居香婆婆教我念的是另一個版本:“二十三,灶王老爺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二十八,糕兒饃饃兩笸籮;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兩個版本大同小異,現在想來,這兩首童謠簡直就是家鄉人的過年指南。
大年初一,孩子們結伴去給家家戶戶的長輩拜年,一路上念著拜年童謠,這是村莊一道獨特的過年風景。我們從禾場出發,一身新衣服,喜氣洋洋,每到一家,我們給長輩行禮拜年,然后齊聲念:“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長輩連連分發銀分幣和糖果說:“恭喜,恭喜,發錢,發錢。”(汪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