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誠信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理念和崇高的價值追求。在中華誠信文化里,“誠”側重于內心規定,即“內誠于己”,體現的是一種道德修養;“信”則側重于道德踐行,即“外信于人”,體現的是一種外在行為規范。一個人倘若失去誠信,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孟子在《孟子·離婁章句上》中主張“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也就是說,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準則。
誠信是未來社會的通行證,是商業組織的無形資本,是維持社會良性運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在對外開放中維護國際形象的重要表現。然而現階段,誠信問題時有發生,深入剖析這些問題,我們會發現其背后的原因,無不與法律法規缺位、社會轉型期的陣痛與后遺癥等因素緊密相關。
“文化必須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務的生產及分配提供保證,對于社會有‘功能’的意義。”誠信文化也不例外。培育誠信文化,不能以簡單的“運動式”“說教式”來取代“治大國若烹小鮮”般漸進式養成,而需要我們在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意志認同等方面下足功夫,要以網絡為依托,從史書典籍中選取反映誠信的經典語句與人們互動, 讓人們在最短時間內留下深刻印象, 使中華誠信文化在一次次互動中深入人心。尤其是要借助互聯網時代的便利,依據人們的興趣愛好與心理特征, 創造靈活多元的傳播途徑, 力爭把“陽春白雪”般的誠信文化帶入“尋常百姓家”。要以法治為抓手,合理有序地傳承中華誠信文化的精神血脈,使其融入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和各方面, 并將其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軌道, 運用法治的約束作用, 筑牢中華誠信文化在新時代發展的堅實堤壩。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誠信價值觀, 擴大誠信文化共識,實現中華誠信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在此過程中,尤其要把社會主義誠信價值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讓人們在平凡生活中認知誠信、感悟誠信、履踐誠信,逐漸使誠信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營養劑”和“必需品”。這樣,“思誠人道的修身之本、言而有信的社交之本、取信于民的為政之要”等誠信文化將會成為最亮麗的底色,也必將遍布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角落,呈現出郁郁蔥蔥、滿園春色的繁榮景象。(彭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