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山花爛漫時節,四川成都掀起一股“打野”熱潮,各種“打野攻略”“尋鮮地圖”層出不窮,探尋野趣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社交方式。然而,不文明的“打野”行為也引起了當地村民的不滿。比如,鮮嫩的魚腥草,由于暴力采摘被成片地連根拔起;剛冒頭的春筍被“掘地三尺”挖了出來。甚至有游客將農戶種植的名貴中藥材,也當作野菜挖走了,給村民帶來了損失。
“打野”熱潮的興起,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反映出市民對親近自然、探尋野趣的強烈渴望,還能換下口味,品嘗野菜滋味,引導孩子認識自然生物、放松心情。然而,隨著“打野”活動的日益火爆,一些不文明行為也逐漸浮出水面。植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度采挖將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還可能因誤采濫挖而損害村民利益,激化矛盾沖突。
部分參與者缺乏對自然環境和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過度追求個人的野趣體驗,忽視了自身行為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社交媒體上的“打野攻略”,往往只強調采摘地點和種類,卻缺乏文明采摘、保護生態、尊重產權等內容。一些游客僅憑攻略貿然前往,既容易因缺乏專業知識而誤采,也增加了破壞他人作物的風險。此外,相關區域缺乏明確的標識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游客難以清晰辨別,哪些是野生可采區域,哪些是村民的種植范圍。
“打野”作為一種新興社交方式,體現了市民的休閑娛樂需求,不宜一味強行禁止,應采取疏導結合的方式,給予適當的引導和規范。相關部門和機構可以探索更加合理、可持續的采挖活動形式,如組織定期的“打野”體驗活動、設立專門采挖區域、邀請志愿者傳授野菜知識等,既滿足公眾的探尋野趣需求,又可防止誤采,保護生態環境。
同時,需要制定相關的管理規定,明確在公共區域、自然保護區以及村民承包地等不同區域的采挖行為準則,對于破壞生態環境和他人財產的行為,要依法予以處罰。當地村委會和相關管理部門要在容易發生誤采的區域,設置清晰醒目的標識牌,明確區分野生植物區和村民種植區。在“打野”較為集中的季節,可安排專人進行巡邏勸導,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利用媒體、社區宣傳等多種渠道,加強對文明“打野”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文明素養。
“打野”愛好者在享受自然野趣之前,也應主動了解相關知識和規定,提高自身辨別野生植物的能力,不盲目采挖陌生植物,避免誤食中毒,或破壞珍稀物種。在采挖過程中,要秉持文明、適度的原則,不進行“滅絕式打野”,保護好生態環境。同時,要尊重當地村民的勞動成果,遵守當地的管理規定,遇到不確定的情況,主動向當地居民或管理部門咨詢,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ń卤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