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陽,何不春游?近日,下陸區文旅部門發布露營地圖,“家門口”的露營地正以“輕量化露營”模式重塑市民周末生活方式。從城市公園到專業營地,多場景露營布局滿足了市民親近自然的需求,催生出綠色經濟新動能。
未蘇灣濱水沙灘:家門口的海島體驗
未蘇灣濱水沙灘成為家庭露營熱門地。記者在下陸區未蘇灣看到,曾經需要驅車百里的“詩和遠方”,如今已化作市民家門口的“微度假”場景。“以前露營要跑老遠,現在下樓就是未蘇灣的濱水沙灘,挖沙堡、搭帳篷,孩子就像在海邊玩一樣開心!”市民張女士周末剛帶著一家人體驗了“家門口的海島感”。
月牙灣露營基地:場景消費新樣本
除了自備裝備去露營外,還有不少消費者選擇直接去專業化的露營基地體驗。占地1500畝的月牙灣露營基地內,幾十個配備帳篷、桌椅、烤爐的營位有序分布。設有自助燒烤區、露營區、住宿區、兒童游樂區等區域。“不少露營消費者更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場景體驗和社交屬性是露營基地的核心競爭力。”基地負責人介紹,消費者更愿意為體驗買單而非硬件投資。
團城山公園:非遺露營創新融合
石岸錯落,芳草萋萋,幾只天鵝悠然浮于水面。在團城山公園的仿古建筑群旁,“藕香榭紅茶館”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茶藝師吳倩正在竹簾帳篷內演示點茶技藝,市民陳菲感嘆:“沒想到露營還能邂逅傳統文化。喝完茶,還能找一個小皮艇,與好友一起去湖上劃船。”這種“露營+非遺”的創新模式,正是下陸區文旅局倡導的融合發展路徑。
桂林北路草坪:輕量化露營首選
一片草地,一頂帳篷,縱享自由時光!6日上午8時,桂林北路不足百米的草坪上已支起第一頂“天幕”。市民張瑋將便攜式榨汁機擺上折疊桌時,晨練老人正沿著步道慢跑而過。“過去露營要裝滿車后備廂,現在一個登山包就能裝下整套裝備,早晨和家人下樓呼吸新鮮空氣挺好。”他輕拍著28升的背包說。這番場景,折射出下陸區露營經濟從“搬家式”到“輕量化”的轉型軌跡。
磁湖濕地公園:醉美生態科普場
作為下陸區“15分鐘露營圈”的重要節點,磁湖濕地公園依托13處濕地景觀和7座觀景亭,打造出多元休閑場景。在磁湖濕地公園的繡球樹下,程序員李楠支起筆記本電腦。“周日在天幕下加班,效率反而更高。”他指著湖面漣漪笑道。濕地公園園內共有3條主步道,分設自行車道、健身步道及生態科普小徑,幾十處植物標牌構成露天自然博物館。正在給女兒講解水杉特性的市民趙女士表示:“孩子來到這里,既能奔跑玩耍,又能學習生態知識。”
從裝備升級到場景創新,從情緒消費到民生經濟,從“搬家式露營”到“背起帳篷去旅行”。下陸的露營熱正在書寫綠色發展的民生答卷。下陸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公園+露營”模式,把閑置綠地轉化為消費場景,既滿足市民親近自然的需求,也激活了綠色經濟新動能。
記者 劉瑩 通訊員 李婭 實習生 陸子涵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