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4-11 返回
9日,陽光燦爛,西塞山工業園區(河口鎮)張志和大道三期施工現場,工人們在忙著澆筑排水箱涵。這條全長1.25公里的道路,是園區“三縱五橫”路網中的一條縱線,預計于今年12月份通車,將串起園區企業物流暢通的“動脈”。
自2008年獲批省級開發區以來,歷經17個春秋,西塞山工業園不斷蝶變升級。從最初整合河口鎮與西塞街道的“鎮園合一”模式,到2023年提出“1個特鋼新材料主導產業、3大新興產業、1類生產性服務業”的“131”產業體系,西塞山工業園正向著全省一類開發區“十強園區”的目標持續奮進。
從“鎮園合一”到“千億集群”
2023年4月,省政府公布2021至2022年度全省一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考核結果,西塞山工業園排名第11位。
園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說,依托大冶特鋼這一全國第二大特鋼基地,園區集聚了特鋼生產和加工企業100多家,規上特鋼企業達46家,已形成“冶煉加工——裝備制造——數字化智能制造”全鏈條生態,2024年特鋼產業產值突破346億元。
在這里,“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寬。在振華化學全球最大鉻鹽生產基地,含鉻廢渣通過自主研發技術轉化為新產品,單位能耗下降15%;作為全國最大的風電緊固件企業,飛沃新能源則依托大冶特鋼原料,打造出年節省成本800萬元的“熱處理共享圈”,半年內實現風電螺栓項目投產……
經過17年的布局和發展,西塞山工業園人才技術、配套加工、下游延伸、原材料供應、研發創新“五位一體”的基礎供應鏈體系逐步形成。以園區為依托,以大冶特鋼為龍頭,西塞山區繼續強鏈補鏈延鏈,奮力打造千億特鋼產業集群。
從“十次叩門”到“鏈式虹吸”
這是歷史性的時刻。2020年12月8日,由市政府組織的規劃會議決定,在西塞山工業園劃出一塊土地建設黃石河口臨港產業新區。
該新區以高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集臨江生態旅游產業于一體,打造生產及生活性配套設施齊全、產城融合的先進制造業發展示范區,作為未來大黃石沿江經濟帶的重要功能區,是補齊城區發展短板、優化城市產業布局的重要一步。
這讓西塞山區招商的干勁更足,“背著投影儀跨省路演”成為該區招商團隊的標志性形象。逸洋制管50億元項目的落地,源于招商團隊2年內10次遠赴張家港市,以“零庫存運輸”“能耗優化方案”破解企業布局疑慮;飛沃科技則被“成本對比模型”精準測算的年均降本800萬元所吸引,最終選擇落戶黃石。
得益于這種“誠意賬本+成本賬本+生態賬本”的招商新思路,2024年,西塞山工業園新簽約特鋼產業鏈項目37個,產業關聯度高達91%。
“鏈式虹吸”則讓招商項目既能拿得下又能穩落地。園區同步構建“雙鏈長”服務機制,區委書記、區長擔任“發展鏈長”統籌要素保障,分管副區長作為“服務鏈長”推進項目進度。逸洋制管項目簽約次日,服務專班即進駐工地,3個月完成用地整備并配建專家公寓,實現“拎包入駐”。
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
去年,河西大道、二百二路、二港路南段、龍崗路、三園路、夏浴湖路等9條道路建成通車,大排山路加快建設,園區“三縱五橫”交通路網基本形成,工業園區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與之相輝映的是,園區的綠色生態空間也越來越開闊。
園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園區的特鋼產業鏈加工企業,可以用上大冶特鋼煉鋼副產品焦爐煤氣管道輸送的煤氣,比天然氣更實惠,可節省高爐加熱特鋼的成本。
站在夏浴湖畔,曾經的臭水湖已蛻變為生態濕地公園,春色旖旎惹人醉。近年來,西塞山區大手筆投入,清理湖底淤泥、截污納管、建設夏浴湖路等,將西塞山風景區、夏浴湖、翡翠湖串聯成珠,打造成別具特色的城市“后花園”,更將工業文明與詩詞文化深度融合,年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
如今,隨著特鋼物流園、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加速建設,西塞山工業園正錨定“千億特鋼產業集群”目標,沖刺全省一類開發區“十強園區”。充分發揮襟江、懷湖、依山、臨港的戰略區位優勢,招商引資已從拼政策優惠轉向拼生態供應鏈,以“鏈式思維”構建創新共同體,力爭2025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畝均稅收超行業標準20%。(記者 劉艷新)
編輯: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