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愛灑鄉村
張友才是大冶市還地橋鎮馬石村的一名普通老黨員,2008年從糧食部門光榮退休回鄉。2013年被村黨員、群眾代表推選為村黨員群眾服務聯絡點聯絡員,架起了村黨支部、黨員與群眾之間的橋梁。
愛在退而不休的道路上萌生
張友才2008年退休回到馬石村張仕秦灣,一直工作勤奮的他離開了心愛的工作崗位,像得了一場大病,吃不香、睡不安,除了看看報紙、看看電視,沒有什么事可干,感覺生活得枯燥無味。時間長了,他不想就此放棄人生的價值追求,開始走村串戶,與群眾廣交朋友,交心談心,廣泛了解鄉村振興發展情況。在與群眾的交往中,他發現不少農村家庭生活困難,特別是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缺失,留守兒童無人照管,于是他萌生了辦一個黨員群眾服務聯絡點的念頭。心動不如行動,通過他多方努力,在大冶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和還地橋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馬石村黨員群眾服務聯絡點終于在2013年7月在原馬石老糧店掛牌成立。
黨員群眾服務聯絡點不能是一塊空牌子,一要場地,二要資金,三要管理服務人員。沒有房子怎么辦,他第一個想到的是改造馬石老糧店,而馬石老糧店通過改制后,現有的房子產權涉及到原馬石糧店老職工的權益。為此,他東奔西走,與有關聯的老職工取得聯系。通過做工作、說人情,分別與他們簽訂了房屋轉讓、租賃協議。房子是有了,而改造房子的資金從何而來,這是張友才最焦心的事。除了做通老伴的工作,自己將多年積蓄的8萬元錢拿出來外,還需要20多萬元。張友才憑著當年在職時的老面子,四處籌借,與他有幾十年深交的老朋友張再明一次性借給他6萬元,他自己貸款了10余萬元,將馬石老糧店四合院改建一新,活動室、圖書室、電視廳、談心室、休息室、餐廳、食堂等一應俱全。
愛在黨員群眾服務點里升華
黨員群眾服務聯絡點辦好后,張友才還不滿足,繼而將黨員群眾服務聯絡點發展成為愛心中轉站、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發動當地志愿者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開展日間照料服務活動。2015年,愛心中轉站已接收農村留守老人7人,留守兒童5人,免費為他們提供食宿。其間,通過走訪,他發現有好多殘疾人找不到合適工作,無經濟來源,為了解決殘疾人生活困難問題,2016年,他又創建了殘疾人日間工療照料基地,聘請民工拓荒50余畝,用來種植“鐵將軍”(“掃帚草”),“鐵將軍”收割后,組織殘疾人在車間內編織掃帚,同時,還四處尋找、拓展適宜于殘疾人工作的項目,如編串珍珠首飾等,銷售所得全部作為工資發給殘疾人用于日常生活,讓行動不便的、語言交流不便的殘疾人在家里輕松掙錢。這樣不僅解決了殘疾人找工作難的問題,而且讓他們在精神上也得到了充實。2017年底,他又投資創辦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當地群眾宣講政策理論、宣講好人故事,以此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2018年3月開班那天,138名當地群眾聞訊趕來,參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會。到目前為止,他騎著自行車到各灣宣講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等66場次,受益群眾5000余人次。
愛在鄉村老人的房子里洋溢
張友才同志把對黨的忠誠化為對人民群眾的關愛,對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困難家庭的大愛。
愛心中轉站運行后,張友才走遍了周邊的板橋、山莊、后湖、前湖、土庫、黃金湖、走駒7個村,哪個灣有哪些需要關照的老人,有哪些貧困家庭,他都一一列在自己的筆記本子里,并且在愛心中轉站的留守老人、貧困戶檔案上作詳細記載。
張友才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凡空巢老人一月一見面,一年一慰問;凡特困家庭一季一走訪,半年一慰問。2018年春節,他自己出資為農村10戶貧困家庭每戶送去了1袋大米、1壺食油、1提面、15斤鮮豬肉。為此,黃石日報、中國網、央廣網、人民網等新聞媒體對他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馬石村1組村民張緒海,2014年因車禍已成植物人,靠妻子長年照料,家庭失去經濟來源。為此,他一方面爭取國家政策的扶持,另一面帶頭捐資救助,同時,安慰他的妻子要振作精神堅強生活。在張友才的幫助下,張緒海家庭的困難基本得到解決。后湖村村民周某雙腳癱瘓,不能行走,張友才到處尋醫問藥,并爭取大冶市殘聯的扶持,如今周某的病情得到了緩解。
愛在愛心中轉站的院子里歡騰
馬石愛心中轉站是愛的轉運站,是愛的傳播地。多年來,愛心中轉站不僅成為農村老人精神的樂園,同時也成為了民事調解的中心。愛心中轉站現有服務人員12人,除1名愛心食堂人員外,其他均為愛心志愿服務者。在張友才的帶領下,老人需要什么就送什么,貧困家庭缺什么補什么。同時哪個家庭有矛盾糾紛,他們就出現在哪里,憑著自己的愛心感召,矛盾糾紛一一化解。
愛心中轉站現有7個住宿房間,40個床位。除長期免費為4名留守兒童提供住宿服務外,其余床位長期為外地客人免費開放。在這被愛包圍的四合院里,人們從這里得到了溫暖,享盡了歡樂。